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河北网 (https://www.hebeiwang.cn/)- 科技、建站、经验、云计算、5G、大数据,站长网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编程 > 正文

知乎、快手之后 谁是下一个流量金矿?

发布时间:2017-09-07 09:36:07 所属栏目:编程 来源:虎嗅网
导读:企业怎么做品牌推广 七夕来了好推有礼! 一、现象:内容社区火了? 日前,知乎和快手怼上了。 有网友在知乎上发快手点评,没想到被快手员工扒皮。接着此事引起轩然大波,快手接连应对不当,危机公关酿成了更大的危机。一时间,反对快手已经成为知乎上的政治

  试想,如果你在朋友圈、贴吧或者豆瓣,用“知乎体”发东西,会受欢迎吗?大多数人一定说,太长了太装逼了!同理,你把快手上的视频发到土豆、美拍试试呢?所以发布哪种风格的内容,关键要看社区氛围的适宜。

  适宜生产和消费某种风格的内容,对相应调性的用户是不言而喻的吸引。

  不同品性的内容凝聚不同品性的人心,又框定了内容风格演进的氛围。

  d、管理机制

  内容氛围水面之下的核心,是整个平台的管理机制,这就像一个企业的文化常常由背后的制度决定。

  为什么快手能从微视、美拍、秒拍的重围中脱颖而出,本质上是因为强大的机制。后三者从一开始就沿用微博的中心化机制,太倚重明星美女,这就导致普通人完全找不到存在感,更别说三四线城市和农村“被忽略的人群”了。

  而快手采用的去中心化和算法推荐机制,形成了一种“普通人也可以红”的机制。快手的可怕不在于有MC天佑这样的人,而在于可以产生N个MC天佑的机制。

  同样,知乎的“算法推荐+社交推荐+编辑推荐”机制,可以有效确保后来者的参与性。即便你在知乎是一个“菜鸟”,也完全可能一个回答几万赞成为大神。与之相对,朋友印象上的“匿名问答”则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,你不需要成为大V,只要用心答题、认真阅读,左划右划,系统就会渐渐帮你找到“三观契合”的异性。

  e、活动和主题

  制度是隐性的,对于用户来说,他们看的的就是每天不断流动的新话题和新活动,这几乎是“社区生活”最核心的构成。我们在社区每天经历的,就是一次次“发动群众斗群众”和一次次“主题活动搭台唱戏”。

  微博的追热点,豆瓣的评论和小组话题,知乎的深度解读和日常撕逼,in上的环球小姐入驻和秀品牌活动……可以说,选择了什么样的活动,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和内容,也就客观上打造了社区的氛围。

  关系、内容、机制、活动主题……社区氛围就这样形成了,它开始贩卖参与感和社群体验了。

  有趣的是,尽管社区不等于社交,但社区平台的社交效能常常好于纯社交工具,为什么?

  八、延伸:内容的附加值

  那是因为内容社区的内容不只是内容,还有两种突出的价值:

  1、社交价值

  社交的有效,常常在于社交优势和动机的匹配和统一。社区中围绕不同话题的丰富讨论,可以将每个用户的优势、需求展现地淋漓尽致,进而有机组合。

  在知乎上,一般用户“消费感兴趣的优质内容、发现牛逼的大神”,而对应的牛逼大神们,正好可以通过“长回答”来展现社交优势,建立自己的粉丝圈影响力,各取所需、有效匹配。

  同样是问答社区,朋友印象上的问答不是为了“求知”,而是为了“匹配”,是为了找到和自己有共鸣点的异性,平台会通过算法将“契合点多的人”连接起来:你的交友需求是喜欢摇滚和电音、喜爱Lonely Planet推荐的旅游路线,朋友评价是大度慷慨不记仇,而对方统统满足,又正好喜欢你的关键词,“印象”就成了社交纽带。

  中国人的社交,常常需要缓冲带,即破冰的场景和话题。如果一上来直接一对一,往往会变成没有话题的尬聊。所以大家需要“内容”作为缓冲区,先围绕内容互动一下,点赞评论沟通,逐步熟络起来。这是内容社区之于社交的另一种价值。

  2、长效价值

  与一般的资讯和社交产品不同,内容社区的内容往往具有“长效性”的特征。

  知乎上的问答完全可以作为深度版的“百度知道”,一个问题展开后,不论是否下沉、只要有用户有相关问题,都可以通过搜索一探究竟。

  朋友印象上的印象标签和对每个人的360度描述组成了一个人的“数据库”,用户可以像谷歌百度一样去检索一个人的一切,喜欢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吃什么菜,性格、三观、人生故事、朋友评价,这些内容一经发布,就成为一个人的“大众点评”,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黯然失色。

  in是消费品牌和口碑的参照手册。美女们围绕美食、美妆、旅游等的生活记录沉淀出有价值的消费场景内容,而这些内容如同“大众点评”一样可以成为用户消费的指南、品牌营销的利器。

  社交性、工具性、长效性的结合,赋予了内容社区突出的价值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无懈可击。

  最大的弱点,往往隐藏在最大的优点那里。

  九、风险:社区沉淀的瓶颈

  这个优点就是社区氛围。

  尽管社区可以利用“氛围的力量”有效获得对应流量,从而“下不去”。但是社区氛围也常常阻隔了更多人的加入,使打造全民社区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,所谓“上不去”。

  试想,如果擅长微博体的段子手进入知乎,一般肯定不受待见,你发几天就没劲了。换句话说,如果微博体段子手们大量涌入,那么知乎的死忠们又可能离开,因为氛围变了,“感觉不一样了”。

  因为氛围,死不了,做不大,是很多社区的通病。

  也有人说,什么社区呀,不就是一个BBS吗?既然过去的BBS已经纷纷衰落,你凭什么说内容社区很有希望?

  其实,传统BBS的衰落,是因为五个主要的原因:

  1、用户涌入,信息噪声增加

  用户量一旦上去,必然“人多嘴杂”,结果很多用户不仅不能有效匹配,还会互相骚扰。用户涌入越多,管控难度越大,要在信息噪声的海洋中找到喜欢的东西就越难。

  2、话语集中,参与感丧失

  话语权很容易向少数KOL集中,他们成为麦霸,而多数人只能默默围观,缺乏参与感。

  3、KOL抱团,后进者很难出头

  这就好像在知乎上,大V点赞的权重远远超过普通人,而如果你不会“站队”得罪了人,还可能遭遇组队点踩投诉,这就让后来者渐渐不大愿意发东西。

  4、蒸发冷却,劣币驱逐良币

  另一种可能是,新来者的迅速涌入,渐渐拉低了社区的平均水平,导致顶部的大v渐渐不想说话、逐步离开,然后进一步加剧了社区的水化。

  当认真生产内容的人努力了半天憋出一篇大稿,效果还不如故事、八卦、鸡汤和段子时,他们也就不想写了。

  5、PGC依赖症

(编辑:河北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

热点阅读